Back to school is a clear indication of that summer is over! If you live in a pretty cold climate and you are not a person who enjoys polar vortex or watch snow flakes for 6 months of a year, then, letting go of summer can be ... Reluctant, challenging, and depressive... Oh, even heart-broken! Well, I have never been excited nor happy to let summer go. On the contrary, I would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keep summer lingering longer. Seriously! How? By creating more memories!!! By personalizing my classroom with shared memories of summer. Here is how!...
Back To School Bingo
Some of you have already been in the full swing of the fall semester. Many of you are going back to school on Tuesday, right after the Labor Day. On social media lately, I have seen a dramatic increase of inquiry regarding "WHAT TO DO? I'M GOING BACK TO SCHOOL NEXT WEEK!" Okay, okay!!! I got your urgency! From various social media posts, I sensed some unwillingness to say "goodbye" to summer if you are like me. Or being super excited and anxious about going back if you are like me as well. Therefore, I'm going to help you out...
Infuse Deep Thinking in a Book Trailer
I was talking with Pu-mei Leng, another nationally renowned TCI Chinese teacher and author, about our classes, I got the idea of book trailer from her. She humbly claimed that it was not her original idea. Unfortunately, I could no longer recall where she might get the idea from. "It's like a movie trailer, but it is about a book for students to make. I don't even set any criteria, only tell them to surprise me. It was for a homework assignment, some kids really blew me away." Pu-mei is a teacher who doesn't need to control her students at...
Bringing in the Language of Identity into Collaborative Storytelling
Developing a sense of identity has to do who one thinks one is and how one perceives oneself. It is about how one defines oneself. As a person's identity is form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race, gender, nationality, talents, interests... Which message we repetitively inform our children/students regarding who they are matters so much. There is no other classroom can be richer in embracing and forming students' identities than a TCI classroom . On a regular basis, we have class artists, actors, performers, story writers, quiz writers, time keepers, greeters, helpers... On top of all being a storyteller together....
Bringing Empathy into Storytelling
Please meet Chloe the Optimistic! This is a story I co-created with my novice 1A session. Please take a minute to observe Chloe's portrait which was drawn by two in-class artists. What do you see? What do you think? What do you wonder? Do you see an eye with tears on the bottom of Chloe's face? Do you see a tiny little nose on the right side of her cheek? Do you see a big red mouth on her forehead? Do you see two hearts, one is intact, one is broken...? What do you think? Do you think this is...
Who is Allergic to Girls?
I have a 9 years old boy who apparently is going through a stage of being allergic to girls. If I ever mention a girl's name or acquire anything about a girl in his class, literally, he would scream and run to the opposite direction. Sometimes, I wonder when this phrase is going to pass. Yesterday morning in my level 2 class, I noticed a girl who was quite late. She's a strong, outgoing, playful and happy girl. We have a good relationship together. I called her over and asked whether I could use her in my story. It was...
Re-approach Novice Level Student with TCI
This year, I have decided to start my Novice level classes little differently than before. Instead of jumping into TPRS immediately, I started with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first. 1. I have two sessions of Novice level classes, which include students from 7th grade to 12th grade. Due to the attention span of my youngsters and the nature of how our brain works, getting students out of their seats with movement and ignite their brains on fire would be very beneficial. 2. I hope to build up a big repertoire in high frequency phrases faster for students so they would be...
Comprehensible Midwest Annual Conference Closing
The third annual Comprehensible Midwest Conference was hold in Milwaukee from October 5 - October 7, 2018. We welcomed 365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who speak 13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ome from 20 states, with more than 30 internationally, nationally and locally recognized presenters, to share, inspire, connect and support with each other together. Here is the closing message which I have delivered. Also, sharing few photos from the conference. CIMW18 Closing How do you all feel now? Excited? Inspired? Tired? Overwhelmed? Confused? Fearful? … Please allow me to assure you that it is totally normal to have all of these...
Everyday Heroes
There are many teachers in the world. Lots of them are great teachers. Among the great teachers, quite a lot are outstanding. In my desire to better meet students' needs and become a better teacher every year, I have encountered many marverlous teachers. If opportunities allow, I love to observe them in action, or attend their workshops and presentations, read their books or blogs, or talk to them in person. After a while, I have noticed a pattern that all amazing teachers share. Here, I'm going to share three. 1. Humanity This summer, I was very fortunate to be abl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nd Its Classroom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has been published b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echnology, Vol. 1 [2017], Iss. 3, Art. 4 Special thanks to my editor, Huiwen Li, for giving me permission to post it here. Click here to read from the journal. Part I: What Is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ools we can use in a language classroom. It is a comprehension-based strategy and built on the coordination of language and physical movements. In TPR, instructors give commands with body movement to students in a target language, students respond with whole-body actions....
Book Review: Feifei’s Field Trip
儿子自上幼儿园起,就开始有"field trip"了。记得他上4岁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实践学习是去湖边的一座公园探索。那天,儿子跟爸爸一起,兴奋地在密西根湖边的沙滩上捡了很多石头回来。等他上5岁的幼儿园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他们去动物园。虽说他从小就去动物园,但是坐着校车,跟着小朋友们一起去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他回来后兴奋了好几天。儿子上6岁幼儿园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们上经济课,并且要在教室里设置模拟商店。所以,学校就浩浩荡荡地带着他们参观不同的商店,采访店主,店员和顾客,并且仔细观察店内的布局设计。儿子挑选的职业是收银员,他骄傲的不得了。 今年,儿子上二年级了。学校给他们组织的实践学习是参加一个野地营会,还要带着家长在小木屋里过夜。开始的那天下着雨,儿子穿着雨靴雨衣,在爸爸的陪同下出发了。他们在指导员的带领下,一起做了一个鼓,画了很多印第安人的符号作为装饰。在雨里跟小朋友们一起做了很多游戏。等我下午上完课去看他的时候,他的两只眼睛发着光,玩得实在是太爽了。当我踏进他的小木屋,想看看他的居住条件的时候,他对我说:“妈妈,这是男生专地。你不要进来了。” 据说,那个晚上熄灯后,一群8岁的小男生,打着手电筒,在睡袋里玩不同的游戏玩了很久。"Filed Trip" 实践学习对于儿子来说实在是太开心了。可是,那个晚上,当我跟他们一起联欢的时候,看到有两个男孩,无论他们的父母怎么劝说,都拒绝参与。看来,不是所有的人,即便在这么小的年龄,也不见得都合群,或者喜欢大众游戏。 所以,就让我想到了菲菲。 菲菲是猫咪从书中第六本书的主人公。菲菲是我最喜欢的人物。真的!因为菲菲让我看到我的一些学生,身边的一些朋友,当然还有我自己。每年,每当学生读到菲菲这本书,他们也都有很多感想和共鸣。几年前,一个学生在推特上说:“菲菲是我,我是菲菲。”今年,当我要求我中文二的学生来写读后感的时候,他们的见解就更多了。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些。 如果你不知道菲菲这本书,请看看封面的图片吧。
你会被学生气着吗?
头天晚上,你为了把教案准备好,一直熬到午夜才睡觉。第二天早上进到教室,却发现有几个学生功课没有写,你辛苦熬夜设计的活动中,有一项是根据他们的作业而设计的,现在,你会生气吗? 你全身心都在投入地上课,手脚并用,激情澎湃,但是,有个学生把课本竖到桌子上,开始睡觉,你会生气吗? 你对学生说把电脑打开,到某个网站上做某个练习,有的学生借机开始打网络游戏,你会生气吗? 有几个学生,功课常常不做,上课也不专心,但是抱怨是因为你不喜欢他们,所以,他们的成绩偏低。告到家长那里,家长写信跟你抱怨抗议,你会生气吗? 有几个人,在上课的时候,聊天说话怎么都制止不了,还洋腔怪调地挑衅你,你会生气吗? 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生气。正常人都会生气。 你注意过,当你生气的时候,在生理上你会有什么症状吗?比方说:血往上涌,面红耳赤,呼吸急促,胸部发紧,有时候胸闷气短,手脚出汗, 或者,不知所措... 有时候,生气的时候,你感到想要爆发,不然,那份怒火憋在心里会把你焚烧。有时候,生气的时候,你会惊慌失措,因为这不是你想要看到的自己。有时候生气的时候,你会逃避现实,把幻想放飞到一个虚拟世界中... 生气的时候,无论你有什么症状,都很正常。因为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们面对创伤或者危险的时候,通常会有三种反应模式:Fight战斗,Flight逃跑,和Freeze冻结。其实这样的反应模式不光光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才发生,这种在进化过程中演变而来的生存的本能目的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命,不过也会让我们在遇到压力,挑战或者冲突的时候,开启我们默认的反应模式。 生气不可怕,关键是生气之后,怎么办? 当生气的时候,你可以不承认,你也可以怒火冲冠然后不计后果地爆发。或者,自我批判折磨...不过,要是你可以深呼一口气,然后仔细观察你体内的感觉,关注着它的流动和改变,关注着,关注着,不动声色地关注着,不声不响地关注着,不要害怕,不要抵触,不要抱怨,不要谴责,不要羞耻,不要挑逗...什么都不要,只是关注着,关注着...出其不意的是,那份感觉会转移然后消失...不知不觉地,如果你不动声色地关注那份感觉,感觉就会改变,“气”在你不执着的时候,最“无常”。其实,即便是在你执着的时候,也会无常,只是变换得慢一点。 还有,当你生气的时候,请关注在你脑海里的那个小声音,它在说什么? 这个学生太讨厌了,他竟然敢不尊重我?我辛辛苦苦为这个班,这些学生还有这个学校在付出,值得吗?天呐,真的是我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好吗?是因为我是外国人吗?我的英语不地道吗?是因为我教的不好吗?我天天都在熬夜,他们上一节几十分钟的课,都不能好好专心,太过分了!... 在你脑海的小声音里,有对自我的怀疑和他人的谴责和批判吗? 在我们生气的时候,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要寻得别人的接纳和认可。所以,我们往往会把别人的过错加在自己的身上,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个学生的挑衅行为是针对我们来的。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个新来乍到的老师,觉得身处弱势... 其实,我想要告诉你的是:接纳自己,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我。你不需要别人的批准和认可。我们的体内流淌着鲜血,我们的情绪有着千变万化。这都是“我"的一部分。你每天都在成长,如果你做到你今年的课比去年好,你明年的课比今年好,足够了。有时候有点小低潮,有点小挫折,不算什么。不要让学生的行为或者态度影响到你的心情和处事。 你可以生气,你有权利生气。不过,生气后,对自己说:“看来,我真是一个正常的大活人,有血也有肉呀!我很好奇,我想要仔细观察这个气在我体内会停留多久,什么时候会改变。我也想好好探索一下当气聚集在体内的时候,我都有什么感觉。” 要知道,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行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反应。 你可以生气,你有权利生气。生气后,不要自我惩罚,也不要谴责别人。 请做几个扩胸运动,使劲跺跺脚,深深地吸上几口气,提醒自己:“她的行为不是针对我来的。我不需要所有人的接纳和认可。” 试一试,告诉我,对你会不会有帮助。
Everybody Eats, How Many Cooks?
Talking about food could be a fun and nonthreatening topic for anyone to strike up a conversation with others. Especially, for me, an immigrant who lacks knowledge of cultural insights, jokes and references, when awkwardness falls upon me during a social gathering, I try to steer the conversation into food and cooking, to cover up my inadequateness. Often, it is an interesting topic for students to be engaged in the classroom early on as well. Everybody LOVES to talk about their favorite foods and restaurants! However, for teens, how many likes to cook? When my students reach Intermediate Mid level...
Edcamp Lake County Experience
The Edcamp organized by a group of Chicagoland educators back in December had all the wonders! I felt so inspired and stimulated and I felt like a sponge to soak up my new learning experience. Now, I'm excited to share some with you. That morning was snowing. The dense, drizzling and fine snow made the feasibility to be very low. On a 70 miles per hour speed limit freeway, I could only drive between 45 - 50 miles per hour. I knew I would be late. My thought didn't dwell on the road condition at all, I simply kept on...
你有学生抱怨你偏心吗?
作为老师,最难做到的是当一位在学生眼里,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对好学生没有偏心,对有挑战性的学生没有成见,对谁都公平对待的人。并且,要做到是达到学生的一致认可,而不是你的自我感觉。 几年前,我有一个学生家长,她是印度人。身上充满了爱意和平和,对任何人都非常友善。在她帮我装饰了我们的新年庆祝活动之后,我就完全被她的人格所折服,我们变成了好朋友。她女儿在我班上。所以,很自然地,每次她女儿走进来,她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我也会充满热情地答复。但是,在成绩上,她女儿的成绩大多都在A-/B+之间。我没有因为私人的关系就把她的成绩提上。我觉得我对她可是一碗水端平了。可是,连着两个学期的学生反馈都有人抱怨我偏心。还有一个同学说:“我们都知道她在班上最喜欢谁。” 看了之后,就要反省了。我真的偏心吗?我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我对他们都一视同仁? 经过这几年的反省和自我调整,最近两年的学生反馈,没有人再说我偏心了。所以,现在跟大家分享一点小小的心得。 1.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我是一个对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我是在一种善于牺牲和奉献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不由自主地,对别人的要求也会很高。如果,当自己做了一件自己觉得没有达到最理想状态的一件事情,我对自我的批判会非常严厉。近几年,我学会了尽力而为,随遇而安的态度。另外,我接受了一个新的信念: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要淡定也要豁然。这样帮我逐渐关掉了内心里那个苛刻的挑剔声。对学生,也不再期望着每一个人都同时到达一个终点。 2. 每一个人习得语言的速度都不一样。引用猫咪从书中贝贝的一句话:“黑猫,白猫都是好猫。”所以,快学生,慢学生,都是好学生。在我中文三有一个学生,他在开始上中文课之前,没有任何学习外语的经验。所以,他不像其他的同学会有不同的方法应用在语言习得上。再加上天生有点慢,也比较坚持己见。因此,每年都在班上给人垫底。我给他推荐了很多电影,都不看。音乐,也不听。在我们进行评估的时候,他每年都不达标。说句实话,我在心里还真替他着急。终于,在去年夏天,他跟我一起去了一趟中国。回来后,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也愿意听点中文音乐了。就在上个星期,我问了一个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问题,他突然举起手来流利地说出了他的观点。把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说完后,大家都拼命给他鼓掌。那天的感觉,就像在迪斯尼大片,花木兰里的爸爸说的:“你看,这朵木兰花要晚开了。等它开花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美。” 3. 学生不写功课敷衍了事的时候,不要把行为和人格混在一起批判。儿子星期二回家报告他在班上捣乱了,又被老师点名批评了。差不多一个星期以来,我们都在为儿子在课堂上遵守秩序而教导。那天晚上,我终于生他气了。要把他最喜欢的一套神奇宝贝卡拿走。儿子大哭一场后,过来说:“妈妈,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好男孩。” 我用手捧住他的脸,看着他说:“你从来都是一个好男孩。你善良,勇敢,充满同情心。你也很幽默,你很会别人着想。但是,你犯了一个行为上的错误。犯错误不等于你就是一个坏孩子。犯了错误要反省的是我怎样才能改进。”学生也一样。也在我中文三,有一个学生,几乎什么功课都不做,每次上课都迟到,每次下课都主动道歉,可是,没有丝毫改变。我能够做到的就是以“初心”来看待他。我真的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醒悟过来,什么时候会真正开始改变。但是,我看到在他的掩饰的无奈中,他渴望被人重视,理解和尊重。 4. 每一个同学都会有闪光点。看到你想要的行为,马上指出来。不是所有的时候一个优秀的学生都会做令人满意的事情,也不是所有的时候,一个调皮捣蛋或者不爱学的学生都会让你头疼。当你看到一个人的闪光点,马上指出来。比方说:同学们,看张三,他的眼睛随时都在跟着老师走。老师指哪儿,他看哪儿。老师走到哪儿,他看到哪儿。或者,你向大家指出李四同学:她一看到老师在白板上写下一个词语,她就会马上抄到笔记本上。还有,你可以表扬王五同学:看到没有,王五没有只跟她的朋友互动,她主动跟每一个同学都结成组,一起做活动。这样下来,每一个人都会觉得你看重他们,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他们在你的课堂都会发光。 5. 一个令人失望的项目,不代表失败。那可以是反省和成功的一个新的起点。今年是我第七年在中文课带学生做我们的MTV。7年来,除了去年一组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他们的MTV之外,每年都会有非常好的作品出来。特别是我们有名的"Tribe of 5"团体,每年的作品都让人刮目相看。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bSWj6UYhw[/embed] 可是,今年,有一组男生,因为种种关系,对于我每次的建议都置之不理。结果,当他们的MTV交上来后,我失望的感觉自己好像在教育上,彻底打了一场大败仗。我记得那天晚上,我独自坐在书房的一个角落静坐了很久。直到我彻底平静下来才去休息。我怕因为我的失望,从而把负情绪带到课堂。全班一半的同学都得了“D”。我很担心所有的人都会抱怨我,从而撒手不干,干脆放弃。我这个学期在上一门哈佛大学的网络课程。想来想去,决定还是让学生跟我一起反省反省。我忐忑不安地带着学生做了一个指南针的活动。从四个不同的方面来反省:当初,你最为这个项目的哪方面而激动?你最担心的是什么?现在,你的态度是什么?下一步,你有什么打算? 没想到,这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次成功。学生不但诚恳地反映出他们之间的摩擦和挑战,同时,意识到,如果他们采取不同的手段,他们就会有很多不同的结果。最后,我问大家感觉怎么样?他们都说,如果没有一起反省,那么就会觉得就这样吧,自己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但是,现在,意识到,自己有很多方面都可以改进。我很庆幸我有很多的工具帮我成为一个好老师。 6. 不要加入教师休息室的聊天组去抱怨你的学生。有一次,我偶尔跟一位数学老师坐到一起吃午饭。我们在聊我们的一天。“都还好呀,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我们两个好像都轻描淡写地说。在沉默中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说,“在我即将成为老师的时候,我父亲对我说,儿子,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不要天天跟其他老师扎堆,一起抱怨你的学生。现在,我教了快20年了,那条建议真的是金玉良言呀。” 所以,不要觉得没有跟其他人一起抱怨,就好像你落单了一样。闲言蜚语吸收的是负能量。把一份淡然带到你的课堂,一切都会好的。 我呢,我还在为一个更明媚的明天而努力呢!
芭芭拉-布什的葬礼
刚刚在微信上看到一篇关于芭芭拉-布什的葬礼的文章。文中极力称赞美国葬礼的轻松和文明方式。每个上来致言的人都在讲笑话,听众也都在捧腹大笑,葬礼像是一个喜剧场。文中流露出很多赞美之情。 在美旅居将近20年了。最初也是这样的感受。没有人哭哭啼啼地,大家都非常文明,理智也很节制。气氛也很放松,一点都不郁闷,也不阴森恐怖... 生活久了,就慢慢看出事物的两面性了。 记得30年前左右,我奶奶过世。因为奶奶缺乏息事宁人的个性,在偏心和拨弄是非的摆布下,我父亲的几个兄弟姐妹相处的不好。葬礼好像持续了很多天。家人都在比“孝顺”,在奶奶的葬礼时就是要比哭。每当司仪远远地看到一个亲戚或者朋友来吊丧,他一声长叫,民间的响器班开始敲响锣鼓,孝子孝孙们就开始比了,看看谁大声,泪多,还有鼻涕流的远。是很恶心。记得下葬后,妈妈说了一句实话:这下把这么多年的郁闷和冤屈都哭出来了。 当时,不理解,现在想想,中国葬礼的“哭戏”其实很有疗愈作用。 十年前,我来美国的第一位英文老师的先生过世。老人家不幸得了血癌,从发病到过世大约有4年的时间。自从先生被诊断后,老师很少有过笑脸。她在老先生的最后几年都是在恐怖的期待着度过。在老先生的葬礼上,觉得她老人家一定会倒下。没想到70多岁的人了,穿着高跟鞋,带着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文雅地跟人握手聊天,还体贴地招呼客人,提醒大家吃饭。葬礼后,老人家得了严重的抑郁症,看了心理医生也吃药,都十几年了。每次见到她都很心疼。 你可能要问:那,如果是你的葬礼,你希望子孙怎么做?或者,你要问我:那,如果你去参加一个葬礼,你想要哪个方式? 答案是:不知道,也不敢想。父母都70多岁了,都很健康,是我们的福分。希望他们长寿。走的时候寿极而终,无病无痛,心里充满的是幸福和快乐。也希望等到有一天,我走的时候,也是这样。更希望每一个世人,都是这样的走法。
为什么要上钢琴课?
儿子在三四岁的时候,看到周围很多朋友和熟人的孩子都开始学乐器玩运动,心里也蠢蠢欲动,担心如果只让儿子荒玩儿,这不,连起跑线还没走到就被拉下了。 刚好,我有一个好朋友是罗马尼亚音乐学院毕业的,她毕业的时候,创奇迹般地拿到声乐,指挥和小提琴三个博士学位。人也非常好,于是就决定让儿子跟她迈出他的音乐之旅的第一步。 老师是科班出身,她建议从小提琴开始,因为弦乐器最难学,但是, 一旦基础打下了,以后的音乐生涯就有可能是如鱼得水。可是,问儿子对什么乐器感兴趣的时候,他说是架子鼓。我和先生都孑然反对,我们可不愿意让我们的耳朵天天遭殃。给一个四岁的孩子架子鼓,家里还会有安宁吗?上小提琴课首先需要有小提琴,在老师的陪同下,我们去了一家琴行,租了一架回来。儿子以为是老师送给他的礼物,可是,这不是他想要的礼物,所以,一直悻悻不乐。 一旦开始后,就知道这会是一个艰辛的旅程。儿子不喜欢小提琴。老师的要求太严格对他也很不适合。老师期待着每个来她这儿的学生都是一个神童,将来都会现身于音乐事业。但是,四岁的儿子不这么想,也不这么认为。每天需要的练习对我们来说都是挑战。小提琴对小孩子的要求太多了:站直了,拿好了,指法要对,身体要正,另外,每一个音符如果小手指头没有按好按对,音就会不准。 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又累又饿的,不到6点就开始犯困,闹人,那时候,晚饭才刚结束。开始练琴真的是一件让人筋疲力竭的事情。再加上那段时间,我常常出差。我先生有很多优点,不过,时间观念和组织能力并不是他的强项。只要我一出门,儿子练琴的时间,准时睡觉的时间,按时到校的时间...基本上都泡汤。所以,有好多次,儿子拉的很好的时候,我一不在家,学到的东西就都丢下了。等我回来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这样反复多次,对儿子打击太大。所以,他的抵触情绪也越来越重,我们为此对他吵闹呵斥的凶度也逐渐加强。一年后,觉得再这样下去,我们全家都要为此事开始看心理医生了。就沮丧地在心里彻底认输,所以,就把课给他停了。 先生是个音乐人。儿子有很好的音乐天赋。除了在小提琴上的挣扎以外,他从来做什么都是一学就会的。在我家,脑力最强的其实是我父亲。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小时候,看新年联欢晚会,好听的歌,他当场听一次,不但歌词记住,曲调也能记住,大年初一,他就开唱了。儿子也继承了很多父亲的脑力。小提琴停了后,我们就开始练习跆拳道,然后,加上了数学题,后来,他老妈觉得下象棋锻炼脑力,也是背着儿子想玩儿的愿望,硬是在学校给他报了象棋班。还好,后来,他还真的喜欢上了,我沾沾自喜了很久。 小提琴课不上后,老师觉得我太纵容孩子,这样,对孩子的意志力和韧性得不到发展。我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弹性,什么时候会像弹簧一样崩断,所以,不愿意把孩子马上带回去。结果,伤害了我们之间的友谊。跟老师的交往也被冻结了。 就这样过了两年。儿子7岁生日的时候,问他想要什么礼物。他又提出了架子鼓。这两年期间,我们偶尔会提起让他重新开始学一样乐器的话题,每次都是一谈即崩。在去年五月,一个朋友因为搬家的缘故,把她女儿的电子钢琴送给了我们,就在家里一直放着。唉,儿子又在想架子鼓。先生和我对视了一眼,想出一个对策。于是,我们说:如果你愿意开始上钢琴课,并且很努力,那么,在圣诞节的时候,我们可以评估一下,看看,是否你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挣来架子鼓做圣诞礼物。儿子觉得这是一个好交易,就欣然而应。 一个夏末的黄昏,我约了老师一起去散步,轻轻地提了一句儿子准备好开始学钢琴了。她一听非常兴奋。又很婉转地告诉她,儿子是一个天生敏感的人,在批判中不会茁壮成长,只会枯萎。所以,在方式上恐怕要对他多鼓励,更温和些。老师很爱他,哦了一声,没有接话,不过,我知道,她会尽力而为的。 于是,在去年秋天,儿子开始了他的钢琴之旅。最初,儿子的动机完全是为了赢得他的架子鼓。每次练琴之前,都要商讨好多少次。即便弹得不对,也不愿重新开始。每次练琴的时候,都得有个大人陪在旁边,如果我们指出错误,他就开始争辩也不愿更改。不过,一旦一首曲子练好了,他就会很开心的弹来弹去。逐渐地,我意识到,他其实并不是不喜欢弹钢琴,他太聪明了,体能也很好,无论在课堂还是在球场上都很得心应手,不过,弹钢琴对他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对于一个聪明的孩子来说,挑战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挫折感。所以,他希望的是逃避。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学了新的曲子,开始练习的时候,他都会哭闹。 我意识到,如果在这时顺从儿子的意愿,那么,他就会缺乏一种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所以,面对儿子的疑问:我又不想做一个钢琴家,也不想做一个音乐家,为什么我必须弹钢琴? 我总会很平静地对他说:儿子,我没有想着让你成为一个钢琴家或者音乐家。目前来说,弹钢琴是你生活中的最大的一个挑战。你看,你下象棋得冠军,跆拳道比赛也得冠军,数学好,体育好,而且还会说双语。弹钢琴每个星期都让你品尝到挫折感。我希望你做到的是具备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面对挑战的勇气,还有会动脑子解决问题的一个习惯。等你做到这些,练不练钢琴都没有关系。说久了,儿子也就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 圣诞节到了,儿子不是太想要架子鼓了。他在朋友家看到一个桌游,觉得更好玩。所以,我就在亚马逊上买了回来。结果,先生不买账,说我们不应该失言。跟他争吵了几次,觉得心太累,就说,“随便吧!” 先生兴颠颠地买了架子鼓回来,装好之后的第一天,儿子狠狠敲了一阵,然后就说,“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玩。” 又把钢琴打开去玩了。现在,7个月过去了,儿子开始弹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每次上课,老师都对他赞不绝口。“有天赋,真有天赋。” 可是,儿子每天练琴的时间从都不操过20分钟。以前有了新曲子,左右手分开练,然后再慢慢加到一起。一两个星期一首曲子。现在会读五线谱了,左右手同时上,弹个5,6次就差不多合到一起了。老师夸他有天赋,是真的。不过,儿子的认真精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磨练出来。如果他愿意花时间,会怎样呢? 那天,跆拳道课之后,儿子在练琴,他把眼睛闭起来,还能一字不差地弹出来,自我感觉好的不得了。我心中一种温情油然而生。儿子,我没有期待你做一个钢琴家,希望的是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尽力而为,做到你最好的。
Screenagers Review: 拥有电子产品就优越吗?
周末晚上,经一个家长介绍,我带着8岁的儿子和15岁的侄女去看了一部关于给青少年电子产品的纪录片“Screenagers"。看后,两个孩子不但对影片发表了很多看法,对自身的生活也有很多反省。其实,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我也一直在反省自身。因为,电子产品对于我们生活的侵犯不仅仅剥夺孩子的身心的发展。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x2X0BXgZg[/embed] Screenagers的制片人是一位医生,Dr. Delaney Ruston。在医院,她看到形形色色的上瘾症:毒瘾,酒瘾,是人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无论在医学上还是在社会上都有很多相应的措施。可是,游戏瘾,电子产品瘾,是新出现的现象,科学研究还比较少。在她12岁的女儿强烈要求得到一部智能版手机的时候,她没有很多现成的答案来帮她回答,所以,她就决定做一些调查。 她所关心的问题也正好是天天悬在我心头的一些疑问。儿子在两岁之前没有给他看过电视。先生是个电视迷。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在孩子出生之前,经过多次的艰辛的商讨,我们终于达成在儿子睡觉之前,他不能开电视的协议。先生是个很守承诺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谈判的过程很辛苦。一旦协议达成,基本没有破规。除了个别情况之外。 儿子在家从小就说中文,除了偶尔给他看一点中文动画片帮他学语言之外,我们也尽量不让他看电视。不过,他上学后,很多情况就变了。第一,是他说中文的时间少了,回到家一些财米油盐酱醋茶的词语帮不了他在中文上进步。第二,是他的功课逐渐增加。这就意味着他回到家也需要用英文做功课,英文阅读还有参与课外活动。第三,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感兴趣的东西多了起来,很可惜,很多话题我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我们就成了YouTube的常客。第四,朋友之间分享的动画,儿子回家也想知道。 慢慢的,他的中文在退步。渐渐的,跟我的对答都被英文主宰了。没办法。所以,就给儿子增加看中文动画的时间。后来,他迷上了国际象棋。最开始,我快快学了一些规则,还能抵挡。他开始在学校上象棋课之后,一个学期就把老妈打得落花流水。又是没办法,给儿子下载了几个下象棋的APP,让他在网上找对手操练。学校很多孩子都玩“mindcraft"的游戏,儿子也说服了我。有一天回家,儿子对我说有一个很好的APP,叫"Geomatry Light",是他在学校看到的,可以帮忙学习数学。一听就激动,连着点头说好好好,一下子就给他下载了。坐在他旁边看他玩这个游戏时才意识到,这是一个跟数学没有任何关系的游戏。有时候长途旅行,让他看会儿窗外比坐牢都难受。手上一没有电子产品就大叫无聊。 同时,我读到很多报告,电子产品的辐射影响孩子们的睡眠。电子产品的滥用影响到他们的注意力。电子产品的侵入剥夺了他们的想象力,减弱了他们的交流能力,消减了他们的意志力...哎呀,难呀! 我和先生都是苹果产品迷。一家三口,基本每隔一两年都会更会一次手机,电脑或者iPad。到今天,家里有4台电脑,5台iPad,还有2部新换的手机。渐渐的,连给儿子读的睡前故事都被电子书代替了。所以,我们对电子产品依赖越来越深。家里真的没有小时候的那份简单宁静的 生活了。 Screenagers记录了很多案例。有一个关于小白鼠的实验。把一群小白鼠放在屏幕前一段时间,结果发现脑细胞减少,跟没有在屏幕前辐射的小白鼠相比,需要多出3倍的时间来学到一项新东西。对人的大脑会不会有同样的影响呢? 还有一段是关于一个女孩的故事。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想要赢得他的青睐。有一天,那个男孩对她说,很想看看你只穿内衣的样子。所以,她就照了一张照片发了过去。结果,他把那张照片转给了她的情敌。情敌借机就把她的照片公开了。等到第二天去学校,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睛看着她。也有人开始欺负她。很快就从一个好学生变成了一个天天想自杀的孩子。小侄女看了,倾过身来说:“小姑,真可怕。”借此机会,赶快说教。“不要傻,在青春期,不要以为爱上一个人,他就成了你的整个世界。永远都要爱惜自己。”小侄女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今年二月在我学校也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一个高三的女生在麦当劳买小鸡块。那天晚上比较忙,等的久了点。服务她的是一个黑人。于是她就照了一张自拍,还写了标题,是关于歧视黑人的话语。发给了一个朋友。结果那个朋友贴到了脸书上。后来,两个人都被开除了... 影片结束后,我们开家庭会议。一起讨论了怎样合理地在家用电子产品。儿子觉得他一个星期应该玩3个小时的电子游戏。时间放在周五,周六,和周日。我们同意了。他下象棋的时间每天减到15分钟,然后,他可以天天看半个小时的中文。 对于两个大人来说,我们规定了"Electronic Free Zone"。每天从下午5点到晚上8:30,全家人都不许用任何电子产品。妈妈不在电脑上工作,爸爸不在iPad上看新闻,全家一起活动,交流。我现在躲在星巴克写这篇博客,马上就要到托管接儿子了,所以,电脑要关闭几个小时。不能在儿子在家的时候上电脑。 希望每个家庭都会更幸福,更和谐。
小喵电台采访第三期:TPRS的具体步骤
作者:卢海云 再次感谢小喵电台的采访,音响工程师Shawn又是马不停蹄地剪接,第三期节目出来了。 如果有时间听广播的朋友,请点击这里。 对于没有时间听广播的朋友,下面是我整理出来的讲稿。虽然并不是一字一句的对照,基本的主题是一致的。 那么什么是TPRS呢? 要想谈论什么是TPRS, 我需要解释一下TPRS的一些基本特征。说到这些我们就需要先讨论一下 Dr. John Medina的 "Brain Rules for Baby". 真是一本好书,我建议每一个父母都应该读。其实我在教学上的转型也是在我儿子出生之后,我首先呢想做一个好妈妈,一个称职的妈妈,所以就开始读一些关于育儿方面的书。最大的收益就是养儿育女和教书育人是相通的。所以是在无意中想做一个好妈妈的同时,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老师。我的学生其实是需要感谢我儿子的。 那么,在Brain Rules for Baby里呢,有一节视频叫"Parentese",就是说父母是怎么跟小宝宝对话的。Dr. John Medina总结出几个特点:1)把元音拉长。2)把声母剪短。3)把声调提高。他没有说第四点,我自己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就是 4)把词汇或者交谈的内容简化。 好,让我们再次回到什么是TPRS这个问题上。TPRS就是用一个模拟式的好像是妈妈跟小宝宝互动的一种方式来教学。比方说,妈妈跟小宝宝说话,是要把语速放慢的,所以,一个TPRS的课堂,老师对于新生说话的语速是非常慢的。其次,妈妈不跟小宝宝长篇大论地谈论问题,妈妈跟小宝宝说话用最常用的词汇,并且把这些词汇简化。第三,妈妈跟宝宝说话很耐心,要指着呀,用动作呀,用实物呀,总是就事论事,而不是玩儿空手道。其实在一个TPRS的课堂上,一个好的TPRS老师也是这样上课的,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让学生100%地懂得我们上课的内容。是可理解输入吗,如果学生不理解,就没有办法输入。没有办法输入,就无法习得。没有办法习得,就无法输出。 TPRS的教学有三部曲 第一部曲是"establish meaning" - 就是说首先,我们需要奠定一个词汇确切的含义或者一个结构的确切的用法。这一步其实是有很多方法的。比方说: 用实物 用手势 肢体语言 用图片 用简洁的英文翻译 或者全部都用。 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把学生蒙在鼓里。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一目了然的东西,由于文化上,语言上,年龄上甚至个人习惯表达上的差异,对于学生们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目了然,而是一头雾水。所以,我们一定要检查学生到底了解了没有。如果没有,快快地用英文解释一下,几秒钟,省事省力。 TPRS的第二部曲就是问故事了。问故事可谓是TPRS教学法中的精华。它所问故事的技巧叫 ”循环式提问“。一句话,用循环式提问,可以轻而易举地问出很多个问题。 问题的基本模式有三种: 是不是? 是这个还是那个? 还有就是所谓的 'WH'问题,在哪儿呀,谁呀,什么时候呀,怎么呀?为什么呀?等等。 并且这些个问题不只是针对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动作提问的。我们的问题是要对这句话里的主谓宾一一提问,所有的方方面面都问到才可以。 比方说,"Obama喜欢打篮球。" 我们可以问: Obama打篮球吗?/ Obama喜欢打篮球吗? Obama跳舞吗?/ Obama喜欢跳舞吗? Betty White打篮球吗?/ Betty White喜欢打篮球吗? Obama 和Betty White打篮球吗? 谁打篮球? Obama喜欢做什么? Michael Jordan打篮球吗? 你喜欢看Betty White打篮球还是Obama 打篮球? 为什么? 你喜欢看Michael Jordan打篮球还是Obama打篮球? 为什么? H Clinton打篮球吗? Tyler Swift 打篮球吗? Tyler Swift打篮球还是跳舞? Obama打篮球还是跳舞? Obama不喜欢打篮球吗? Obama不喜欢打篮球还是跳舞? Obama喜欢什么? 谁可以像OBAMA一样打篮球… (我举得这些人名基本上是高中生感兴趣的人物,如果读者教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另外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请找到你们当地学生,在他们的年龄段所感兴趣的人物或者东西。举一反三地用这些人物。) 看一个会问故事的老师问故事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因为他会动用学生演员,对话,课堂画家多种角色将全班的学生都带入进来。这个故事的方向完全是由学生的兴趣主宰的。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说句实话,问故事是故事教学法中最精华的一块,同时,也是故事教学法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一块。很多人都觉得“怎么办呀,我没有那么多问题?我怎么问了?再说,要是学生给我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怎么办?” 其实,问故事是有很多不同的方法的,比方说你可以只问学生的信息,或者观点和感觉,再者对某件事的反应或者看法。在问的过程中,把不同学生的观点不时地进行比较。这就可以是一种问法。循环式提问的经典就在于让大家有很多问题来回答或者讨论,其实TPRS教学并不是说你一定,你必须得发展出一个故事来。只要你一节课都在跟学生互动,在给他们提供“可理解输入”,就是成功。第二种问故事的方法是,你可以列一个大致框架出来,比方说像我刚刚举得Dr. Krashen上课的那个例子。我在上课之前是有一个框架的。我知道我想要一个主人公,他想要某个人做他的朋友。这就是我的故事框架。至于他是一个男孩还是一个女孩,我的学生可以决定。决定性别之后,我们再一起讨论他叫什么名字,他贵姓,他住在哪儿,他多大了,他在哪儿上学,等等。这些,学生们都可以决定,我只要问问题就可以了。然后我要看那天的重点词汇是什么: “想要SB做朋友”。我就又开始问了,他想要谁做他的朋友呀?是JB?Harry Potter?Braca Obama? 自己班上的同学?问来问去,就出来了。就这样一步步走下来,其实一点都不难。 “比较的目的在哪里?” 或者 “循环式提问”的优势在哪里? “首先,我们的大脑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意义的重复。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我们的学生可以达到一定的流利程度(Fluency)和一定的精通程度(Proficiency), 以便他可以得心应手地与人在用二外,三外交流的话,我们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重复。第二点就是我们的大脑喜欢猎奇。如果我们只给他们重复的信息,没有变化,我们的大脑和耳朵会自动关掉。我想大家都听说过"Autopilet" 这个词,就是这个道理。第三,在比较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把很多个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中,把对主谓宾的提问都一一涉及到。这样就会避免课堂变得重复单一。第四,在比较的时候,我们是以学生的答案,也就是他们的兴趣为中心的,就可以把轻而易举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都带动起来。” TPRS的第三部曲就是阅读了。说到阅读我们就需要提到Embedded Reading. Embedded Reading就像俄罗斯的套娃一样。由简单到复杂,一环套一环。Embedded Reading有很多优势。比方说它给学生提供一个徐徐渐进的阶梯,在心理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网。另外在当今社会汉字要怎么学?怎么认? 在ACTFL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请Dr. Krashen读了一个我新写的一个小故事。《什么都吃的Willy...
小喵电台采访第二期: 可理解输入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录音那天,沈老师半夜从国内开启了三路视频。那晚,我们一聊就是将近两个小时。 所以,沈老师也是昼夜不分地连轴工作,第二期也就做出来。 感兴趣听录音的朋友,请点击这里。 如果有兴趣阅读手稿的朋友,请继续。 您上课用什么教学法? 我上课的时候主要用的就是根据 “可理解输入” 而延伸出来的实际的教学方法。 在上一期的节目里我们已经提到了 “TPR” -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S - 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 MOVIE TALK, 等等,这些都是从“可理解输入”延伸出来的实际教学方法。 TPR是可理解输入里最简单易懂的并且最容易上手的。比方说我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我们的听众朋友就可以随时拿回到自己的教室里试试。 我在最开始接触到TPR的时候,我对这个方法的理解比较肤浅,我以为只是给几个COMMENTS,让学生站起来,坐下,走,跑。每一次,做几个动作,动作之间也没有多少联系,怎样和其它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呢?这些都没有多想。后来接触到的多了,其实TPR IS MORE THAN COMMENTS. 用这个方法其实是有很多的变动的。比方说,老师可以先一边说一边示范。然后,老师可以说,但是把示范延迟或者去掉。再者呢,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指令,看看学生能不能听懂,做出动作。这样我们就知道哪一个指令还需要加油变换花样让学生们习得。另外,我们可以让一个学生出来做,或者将学生们分区,分别给他们不同的指令来做。还有呢,这个其实是TPR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都不做,那就是在学生新习得的语言中,有没有可能把那些词汇重新组合?比方说,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是以这三个词汇开始的:好,看,听。我给他们做手势,学生们做手势,然后就是上面所描述的全部的过程。突然,我把游戏规则给变了,我说:“好看!” 我说:“不好听!” 或者,我会说:“看好!” “听好!”。学生们就要想,就要猜一下了。我们的目的当然不是把他们留在一个迷谷里,但是善于运用新合成词可谓是一石多鸟。 那么TPRS 呢?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TPRS的全称是 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 因为主要是以问故事为主,我经常简称为“故事教学法”。用故事来传承语言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可谓是源远流长。比方说苗族人,他们是没有书面语言的,但是,他们的传说,风俗,语言及习惯是怎样保留下来的呢?一是故事,通过老一辈人讲故事,还有一个就是他们的歌谣。苗族人唱山歌非常的厉害。 现在我们再回到TPRS 上。TPRS的创始人叫 BLAINE RAY。也是一个非常温和有趣的先生。他当时是一个西班牙文老师。很年轻,家里有很多小孩。上了一年课之后呢,学生的评估很低,大家都不喜欢他的课。他的校长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去,对他说,“你这个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一下,不然,我无法续签你的合同。” 他这一听就着急了。家里有一群孩子等着吃呢。所以,快想个办法呀。在他的收索的过程中,他就读到了DR 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的理论,他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太有意思了,这个听起来很有道理呀。那么,到底什么方法是可理解输入呢?” 然后,他就读到了 JAMES ASHER的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 也就是 "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 一开学,马上就跟学生尝试,最初的两个月,大家都兴致非常的高,两个月之后,动作做完了,上课就又走到了这个瓶颈之处,没办法,只好再给学生题写生词,做练习题。一下子,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降低了,学生们又开始抱怨了。 怎么办? 创新呀?世界上最好的一位TPR的老师是在加州,她叫BERTY SEGAL. BERTY SEGAL 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贡献也很大,她创作出了 "THREE RING CIRCUS". 另外了,她开始了 TPR PLUS STORYING. BLAINE从这里开始,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创新,在这整个的过程中,很多其他的老师也开始运用,大家一起改进,所以就有了今天的TPRS的模式。 那么什么是TPRS呢? 要想谈论什么是TPRS, 我需要解释一下TPRS的一些基本特征。说到这些我们就需要先讨论一下 Dr. John Medina的 "Brain Rules for Baby". 真是一本好书,我建议每一个父母都应该读。其实我在教学上的转变也是在我儿子出生之后,我首先呢想做一个好妈妈,一个称职的妈妈,所以就开始读一些关于育儿方面的书,最大的收益就是养儿育女和教书育人是相通的。所以是在无意中想做一个好妈妈的同时,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老师。我的学生其实是需要感谢我的儿子的。那么,在Brain Rules for Baby里呢,有一节视频叫"Parentese",就是说父母是怎么跟小宝宝对话的。Dr. John Medina总结出几个特点:1)把元音拉长。2)把声母剪短。3)把声调提高。他没有说第四点,我自己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就是4)把词汇或者交谈的内容简化。 好,让我们再次回到什么是TPRS这个问题上。TPRS就是用一个模拟式的好像是妈妈跟小宝宝互动的一种方式来教学。比方说,妈妈跟小宝宝说话,是要把语速放慢的,所以,一个TPRS的课堂,老师对于新生说话的语速是非常慢的。其次,妈妈不跟小宝宝长篇大论地谈论问题,妈妈跟小宝宝说话用最常用的词汇,并且把这些词汇简化。第三,妈妈跟宝宝说话很耐心,要指着呀,用动作呀,用实物呀,总是就事论事,而不是玩儿空手道。其实在一个TPRS的课堂上,一个好的TPRS老师也是这样上课的,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让学生100%地懂得我们上课的内容。是可理解输入吗,如果学生不理解,就没有办法输入。没有办法输入,就无法习得。没有办法习得,就无法输出。 如果读者朋友对第一期的采访感兴趣,请 点击这里。 对第三期采访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这里来具体了解TPRS的具体步骤。 卢海云
小喵电台采访第一期: 可理解输入和 Dr. Krashen学中文趣事
在2015年的圣诞节前后,有幸通过在西雅图的Xiaofeng Foster老师的搭桥和牵线,我在小喵电台录了几期关于怎样将“可理解输入”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起来的话题。 今天,终于,我将手稿整理出来了。现在连着小喵电台的录音,供没有时间听录音的朋友可以快速地阅览一下。请多提反馈意见。 小喵电台采访第一期:可理解输入和Dr. Krashen学中文趣事 什么是“可理解输入”? 关于可理解输入的定论和解释有很多资源。要是想深入理解的话,肯定是需要到Dr. Krashen本人的网页上。Dr. Krahshen把他一生的心血基本上都转为免费的资料放在互联网上。所以,如果听众朋友到 www.sdkrashen.com,在他的左手边就会看到一个链接,叫“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可以免费下载。有时间的话,大家慢慢拜读一下,一共是202页,一定会受益匪浅。不过今天我要给大家所解释的可理解输入的简化版,是由 Dr. Terry Waltz总结出来的几个特征。Dr Terry Waltz是也是一个做TPRS的专家,她的总结和分析能力是超人的。 那么,我们再回到正题上:什么是“可理解输入呢?” 可理解输入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习得语言呢是当她听到她可以理解的可以听懂的语言,她才可以习得,才可以把听到的信息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可理解输入有几个特点:1)我们的大脑需要多次的有意义的富有变化的重复才可以习得新的信息。所以如果我们只给学生过几遍新词汇后者结构,就都期待着他们会自己灵活运用,是不现实的。2)掌握一段新的语言是需要时间的。并且每一个人需要的时间都不一样,就像孩子们学说话一样,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孩子会在多大的时候开始说话。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期待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的super star学生,特别是当我们遇到比较慢一点的学生,我们就感到很失望。3)语言输出是在语言输入积累到一定的基础上自然发生的。好比是泡茶, 你的茶壶里需要达到一定的水量,你才可以把水倒出来。不然那就真的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4)i + 1。要是想让学生每次习得新的东西,我们需要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信息。如果过难,学生的 “affective filter”就会过高。如果过于简单,学生得不到新的挑战,就会觉得课很无聊。 Dr. Krashen学中文的时候有什么趣事吗? 有呀,有很多。比方说有一次我们在用几个新的句型跟学生们一起创造一个故事。当时的两个句型是:”对...说", "跟...玩儿..." 在这之前的一堂课是 “想要...做朋友。” 在我们教 “想要...做朋友” 这个句型的时候,刚好DR KRASHEN亲自到我们的班上观摩上课。当时我们用的是大头儿子作为我们的主人公。故事开头是,在中国有一个男孩,他没有名字也没有姓,但是因为他的头很大,所以大家都叫他 “大头”。然后就是说大头有家,有爸爸有妈妈,但是没有朋友。他想要朋友,不光是想要朋友,而且是想要一个美国朋友。所以他就去了美国,在美国他问问这个 “你想要我做你的朋友吗?” 再问问那个 “你想要我做朋友吗?”,结果,我的学生都挺捣的,他们都说“不”。我当时有一个学生扮演大头,于是他就走到DR KRASHEN那儿,问他,“KRASHEN 老师,您想要我做你的朋友吗?” KRASHEN老师很认真地想了想说,“当然可以”. 当时,那节课就这么结束了。快乐结局。 所以,在我们要开始用 ”对...说", "跟...玩儿"的时候呢,我的学生就很自然地把DR KRASHEN又带到了我们的故事里。也就是把大头的故事向下走。我们一节课全部花在第一个句型上,我在课堂上来回问,“如果是你,你会对DR KRASHEN 说什么?” 因为我的教室的墙上贴有很多最常用的表达语,所以,有的学生看着墙上的句型就说,“我要对DR KRASHEN说 ‘行行好’!另一个说,“我要对DR KRASHEN说 "拜托!” 还有一个学生呢,他最喜欢吸人眼球,他就不合常规地说,“我要对DR KRASHEN说 ‘你疯了?’” 就这样说来说去的,等到我们要开始下一个句型“跟 DR KRASHEN玩儿..." 我就开始问了,“大头想要跟DR KRASHEN玩儿什么?” 你知道我的学生是TEENAGERS, 大家就又开始争了,争来争去,但是没有一个结果,然后就下课了。 我就在想,太好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问问DR KRASHEN他想要跟大头玩儿什么。 所以,我就给他写了一封EMAIL。在我的EMAIL里呢,我就解释了我们那天上课的内容和情况,问他,如果你跟大头玩一个游戏的话,你会跟他玩什么游戏? 结果,他很快就回了一封信过来说,‘我不要跟大头玩儿游戏,我要给大头弹钢琴,我要他听我弹钢琴。” 在英文里,这个PLAY GAME 和 PLAY PIANO都是同一个 “PLAY', 但是,中文就不是了。这不是同一个词。这样就需要更改故事的航线,另外还要再加新的词汇。所以,我就回了封信过去说,如果是一个游戏呢?比方说WII呀?或者MINDCRAFT呢? 结果,他很坚持地说:“我喜欢弹钢琴,我要给大头弹钢琴,我想要大头听我弹钢琴。” 所以,我就说 “好吧,好吧。” 我还要到课堂上看看学生买账不买账。所以,第二天,又上课了,我就问学生,“大头想要跟DR KRASHEN 玩什么?” TEENAGES, 就说, “大头想要跟KRASHEN老师玩儿球。” 我就看看我的那个扮演DR KRASHEN的那个学生,一边摇头一边问他,”DR KRASHEN,你要跟大头玩儿球吗?” 学生演员马上就得到我的暗示了,就说,“玩球?我不要跟你玩球!” 然后,大家就得继续猜下去。把运动和游戏都猜遍了,DR KRASHEN就是不跟大头玩儿。最后,我告诉了我的学生我给DR KRASHEN写EMAIL的事情,然后告诉他们 KRASHEN老师不想要跟大头玩儿,他想要给大头弹钢琴。 所以,学生也都买了帐。我跟DR KRASHEN也可以交差了。皆大欢喜。...
Project Instructions
The Great Mandarin Reading Project Purpose: We invite you to join Chinese teachers and acquir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 this project! Together, we can make a small contribution toward solving two problems in the world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eginning Mandarin students don't have enough to read, but books often cost a lot of money. Plus, there aren't many books designed for non-native beginners. Mandarin teachers have a time-consuming and demanding job. We can help reduce the burden of preparing for our many classes by sharing reading material. We share short reading selections that are easy to...
Navigate Through Kittens’ Supporting Materials
I have received quite few emails from teachers who are using "Not The Same As Kittens" curriculum. Two of the most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re: 1) Where do I start with all the supporting materials which you have built? 2) Could you give me a timeline for how long each book would take from start to finish? I thought I'd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 here. As in the video on my webpage I have said, "Many Chinese teachers are the hardest working people on the planet. Often, they have to share classrooms, teach multiple levels and travel to different locations..."...
Not the Same as Kittens – Story Intros
Book 1: I am Beibei! Beibei is a newcomer to Wonzel Town. He is cute, but timid. He really wants to fit in and make friends. So, who will he become friends with? Will it be the active and energetic Bravo? Will it be the mischievous and impulsive Piano? Perhaps it will be the kind, friendly and intelligent Xingxing? What about the beautiful but sensitive Xiaotian? Or the mysterious and distant black cat called "13"? This book employs 75 high frequency Chinese phrases. The author uses a special technique - "visual circulation" to increase a learn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via meaningful...
Meet the Main Characters in Kittens’ Series
I hope you are interested in finding out what these 7 books are about. Well, they are about cats. Yes, we used cats as our main characters. They all com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have their own little personality. Gosh, a friend has asked me that which cat I could identify with? Well, honestly, all of them! Wait, I'm not saying I'm an overly complex person. All I'm saying is that I could identify myself with different aspects of each cat. For example, I could relate to Xingxing's (星星") "nerdyness", well, is this a word? When I was in school,...
The Nature of a TPRS Curriculum
Last night, I received an email from a Chinese teacher who has been wanting to try out TPRS for a while. Although she hasn't had any official training, she has been learning everything she can online: reading blog posts as much as possible, watching teaching demos on Youtube and trying out with her students on a small scale. Her biggest challenge is not the lack of training. The most delicate aspect of her teaching is that she has to coordinate her curriculum with others in her school. Here is a part of the email I received from her: ......By the...
#83 Jackson and Thunder Want to Have a Family
Thunder and Jackson Both Want to Have a Family By Haiyun Lu Yǒu yìtiáo lóng. tāde míngzì jiào Thunder. Thunder shì yìtiáo zhōngguó lóng. Thunder yǒuhǎo jíle. Dànshì,Thunder méiyǒu jiā. Thunder méiyǒu bàba, Thunder yě méiyǒu māma. Thunder xiǎngyào jiā. Thunder xiǎngyào māma, Thunder yě xiǎngyào bàba. Yǒu yìgè nánhái. tāde míngzì jiào Jackson. Jackson shì yígè yīngguórén. Jackson yǒuhǎo jíle. Dànshì, Jackson méiyǒu jiā. Jackson méiyǒu bàba, Jackson yě méiyǒu māma. Jackson xiǎngyào jiā. Jackson xiǎngyào māma, Jackson yě xiǎngyào bàba. Thunder fēiqùle měiguó. Zài měiguó, Thunder kàndàole Kim K hé Kenny W. Thunder xiǎngyào Kim K zuò tāde...
#82 Reese有朋友了
作者: Sydney (Erika Cheung's student) 在瑞士,有一个女孩。她叫Reese。Reese很小。可是,她的眼睛很大。因为Reese不大,所以,她哭了。Reese想要一个中国朋友。因为她想要中国朋友,所以她去中国。在中国,Reese看到一个小女孩。Reese慢慢走到她那里。她说:“你会说英语吗?我想你当我的朋友。”女孩说:“我会说英语。你好,朋友。” Reese不哭了,因为她有朋友了。 Student's writing by EC
#81 有人叫“屁股”吗?
作者:Sophia (Erika Cheung's student) 在中国,有一个男孩。他叫屁股 (pì gǔ)。屁股没有姓。他很好。可是,他不好看。因为他不好看,所以他没有朋友。他哭了。但是,有一个女孩看到屁股。因为她看到屁股哭了,所以她也哭了。她说:“我是Shirley。”屁股说:“我叫屁股!” 现在(xiàn zài),屁股有一个朋友了。 Student's writing by EC
#80 Mary and her little lamb
作者: Ellie (Erika Cheung's student) 在中国,有一个女孩。她叫 Mary。她有一只小羊。小羊的家是Mary的家。麻烦!麻烦!小羊不在Mary的家。小羊在哪儿?Mary 的羊不在supermarket。Mary的羊不在playground。Mary的羊不在Back Rogo Alley Saloon。Mary不高兴。Mary听说小羊在美国。Mary快快去美国。麻烦!麻烦!Mary没看到小羊。Mary只看到一只大羊。大羊说:“你好,Mary!我是小羊。”Mary大叫!!大羊不可能(kě néng)是小羊。大羊说“因为我在美国吃了十一个汉堡包,所以我现在很大。” 现在,小羊叫大羊。Mary和大羊都一起回(huí –return)家了。 Student's writing by EC